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生往往如此:走出了失败的阴霾,走不出成功的荣耀;走出了英雄气短,走不出儿女情长;走出了红尘喧嚣,走不出山林寂寞;走出了茹毛饮血的洪荒,走不出天道自然的制衡……
对此你有何感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材料核心围绕“人生的矛盾与困境”展开,关键词如“走出”与“走不出”反复出现,凸显人生在不同境遇下的复杂状态,引导思考人生面临的各种矛盾。
材料通过多组对比,如“失败的阴霾”与“成功的荣耀”、“英雄气短”与“儿女情长”等,呈现人生在不同阶段、不同情感和环境中的两难处境,内在逻辑是人生似乎总是在摆脱一种困境后又陷入另一种困境。
范文:
围城与突围
人生如一场永不停歇的行走,我们不断突破各种界限,却又被新的疆域所围困。走出失败的阴霾,却陷入成功的荣耀;摆脱英雄气短的束缚,又为儿女情长所困;远离红尘喧嚣,却难耐山林寂寞;超越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仍无法逃脱天道自然的终极制衡。这种永恒的"走出"与"走不出",构成了人类生存的两重境界——前者彰显人的主体性与超越精神,后者则昭示存在的局限性与宿命感。正是在这看似矛盾的辩证关系中,生命获得了其深度与意义。
人类的伟大之处首先体现在不断"走出"的勇气与能力上。屈原在《离骚》中吟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这种精神的诗意表达。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放弃所有财产,住进木桶,当亚历山大大帝问他需要什么时,他只说:"请你让开,别挡住我的阳光。"这种对世俗价值体系的彻底出走,展现了精神自由的极致。中国古代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归隐田园;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独居实验,都是对既有生活模式的主动突围。法国作家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中写道:"必须想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即使面对永无止境的苦役,人类依然保持推石上山的姿态,这种不屈正是"走出"精神的本质。
然而,任何"走出"都必然遭遇新的"走不出",这种局限恰恰构成了生命的另一重真实。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揭示了人类在时空维度上的根本受限。爱因斯坦晚年致力于统一场论的研究却未能成功,这位颠覆了经典物理学的天才同样面临着认知边界的制约。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试图用文字捕捉逝去的时间,却仍感叹记忆的不可靠与表达的局限。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限界境况"概念,指出死亡、痛苦、斗争和罪责是人类无法逾越的存在境遇。这些"走不出"不是失败,而是让我们认识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备案号:鄂ICP备17009702号-1 联系方式:2645034912@qq.com
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内容均是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本站仅提供内容展示服务,不承认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