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下,人们普遍有一种“慕强心理”,人们似乎不再同情弱者,总是将目光放在强者身上,对他们赞不绝口,羡慕崇拜。有人认为这种崇拜之情会促使人们想要去接近这些优秀的人,进而向他们学习;有人认为过分地崇拜强者,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和挫败感,不利于成长;还有人认为这种心理会丧失个体的同情心,导致社会越来越势利越来越冷漠……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范文:
山巅的星辰与谷底的灯火
希腊德尔斐神庙的墙上镌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千年后的今天,当慕强心理成为时代症候时,这句箴言依然在叩击着每个人的灵魂。人们仰望山巅的星辰,却在仰望中遗忘了谷底的灯火,这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重新审视的命题。
人类对强者的崇拜如同基因般古老。在雅典学院,柏拉图凝视着苏格拉底智慧的光芒;在春秋杏坛,三千弟子追随着孔子周游列国的身影。但真正的智者从未将"慕强"等同于对弱者的漠视。孔子在编纂《诗经》时,既收录了"关关雎鸠"的雅乐,也保存了"硕鼠硕鼠"的民怨。希腊悲剧中的俄狄浦斯王纵然贵为王者,最终也要俯身倾听盲人先知提瑞西阿斯的预言。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精神是既能仰望星空,又能俯察大地。
当慕强心理异化为对成功的盲目崇拜时,人性的天平便开始倾斜。尼采笔下的超人哲学被曲解为丛林法则,庄子的"至人无己"被误读为弱肉强食的托词。敦煌藏经洞中保存的《放妻书》里,唐人用"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展现的宽容;江南园林中"曲径通幽"的设计智慧,都在提醒我们:中华文明真正的精髓,在于懂得在刚强与柔弱之间寻找平衡。就像《周易》中的泰卦,天在上而地在下,阴阳交感方能生生不息。
站在文明的长河边回望,我们会发现那些真正推动人类进步的,从来不是单一的崇拜。王阳明在龙场驿悟道时,既看到了朱熹理学的巍峨高峰,也触摸到了贩夫走卒心中的良知;歌德在魏玛创作《浮士德》时,既仰望着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也聆听着磨坊女工的情歌。这让人想起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飞天与供养人共存,佛陀与凡夫同在,金碧辉煌的经变画旁,画工们悄悄留下自己的姓名。这种多元共生的智慧,正是破解慕强迷思的钥匙。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当我们既能以"高山仰止"的姿态攀登精神的高峰,又能以"和光同尘"的襟怀拥抱世间的平凡,或许就能找到那个遗失已久的平衡点。就像泰山之巅的观日亭,既要迎接第一缕阳光,也要承接深夜的露水,这才是文明应有的高度与温度。
备案号:鄂ICP备17009702号-1 联系方式:2645034912@qq.com
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内容均是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本站仅提供内容展示服务,不承认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