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如果你多次在网上浏览某类材料,大数据就会不断精准推送同类内容,贴心、便捷。
人们通常喜欢跟与自己认知相似的人交往,相似带来熟悉,带来安全感,所谓“志同道合”“趣味相投”,舒服、自在。
但也有人认为,长此以往,很容易形成认知的闭合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大数据推送:材料提到大数据会根据你的浏览习惯推送同类内容,这种现象是一种信息筛选和个性化服务的体现,但它也暗示了信息来源的单一化。 人际交往偏好:人们倾向于与认知相似的人交往,这种行为是基于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舒适感,但同样可能导致视野的局限。
认知闭合圈:这是材料中提到的负面结果,即长期处于单一信息源和同质社交圈中,容易形成封闭的认知体系,阻碍对新事物的接受和理解。
材料逻辑关系:
并列关系:大数据推送和人际交往偏好是两种不同的现象,但它们在本质上是相似的,都是一种“选择性接触”行为。大数据推送是基于算法的选择性信息推送,人际交往偏好是基于心理的选择性社交。它们共同作用于个体的认知过程。
因果关系:这两种选择性行为的长期积累,会导致认知闭合圈的形成。这是一个由因到果的过程,即选择性接触(大数据推送、人际交往偏好)→认知闭合圈。
材料对大数据推送和人际交往偏好这两种现象本身并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但对它们可能导致的“认知闭合圈”持批判态度。这暗示写作时应该在探讨这两种现象的同时,重点关注如何避免认知闭合圈的形成。
范文:
破认知之茧,迎多元星河
在信息如洪流般奔涌的时代,大数据精准推送满足我们的喜好,为生活带来便捷;人际交往中,与认知相似的人相处,给我们带来心理慰藉。然而,沉溺其中,我们将陷入认知的闭环,如同作茧自缚,错失多元世界的精彩。唯有打破这层茧房,我们才能拥抱广袤星河,实现自我成长与突破。
大数据推送构建的信息茧房,正悄无声息地塑造着我们的认知。以购物平台为例,当我们搜索过一次运动装备,此后页面便会频繁出现各类运动产品,看似满足需求,实则将我们的视野局限在既定范围内。新闻资讯亦是如此,个性化推送让我们反复接触符合自身观点的内容,在自我认同的舒适圈中,逐渐失去对不同声音的包容和理解。长此以往,我们的思维会被固化,如同井底之蛙,难以察觉世界的多样性,面对复杂问题时,更会因缺乏多元视角而陷入困境。
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闭合圈同样不容忽视。与志同道合者相处固然轻松愉快,但过度依赖这种舒适的社交模式,会阻碍我们的成长。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思维方式,在交流碰撞中,新的观点和想法得以诞生。“管鲍之交”之所以被千古传颂,不仅因为两人志趣相投,更在于鲍叔牙能理解管仲的艰难处境,看到他不为人知的一面。若只与认知相似的人交往,我们将错过许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难以突破自身局限,拓展人生的边界。
打破认知的闭合圈,是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更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于个人而言,主动接触不同的信息和观点,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培养批判性思维,让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更加理性和全面。马克思为撰写《资本论》,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历史等多领域知识,与不同阶层的人交流,最终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于社会而言,多元的思想碰撞是创新的源泉,推动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文艺复兴时期,众多艺术家、思想家突破宗教神学的束缚,汲取不同文化的精髓,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成果,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打破认知的茧房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主动走出舒适区。在信息获取方面,我们应拓宽信息渠道,不局限于算法推送的内容,主动关注不同领域、不同观点的信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积极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尊重彼此的差异,在思维碰撞中汲取智慧的养分。同时,社会也应营造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鼓励不同思想的交流与融合,为打破认知闭合圈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不应被舒适的认知茧房所困,而应勇敢地破茧而出,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多元的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为社会的进步贡献独特的力量。
备案号:鄂ICP备17009702号-1 联系方式:2645034912@qq.com
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内容均是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本站仅提供内容展示服务,不承认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