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其他专题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高一高二高三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高一高二高三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高一高二高三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高一高二高三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高一高二高三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高一高二高三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高一高二高三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高一高二高三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高一高二高三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高一高二高三
首页 > 高中答案网 > 高中习题库答案
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作文600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的作文600字

时间:2023-01-03 08:38:31
最佳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II7答案圈

《典籍里的中国》以主持人穿越千古时空和先贤对话的新颖方式,拉近观众和民族经典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了心灵共鸣;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一路开挂,惊艳全网,其中刺绣、剪纸、皮影等非遗元素亮点纷呈;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品开发风生水起,朝服布包、彩绘陶人俑晴雨伞、故宫建筑微雕等很多“爆款”潮品早已名声在外……中国风搭配时尚感的“潮”式表现,让中国故事融入各种当代元素,在年轻人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借以表达自我的方式。II7答案圈

学校校刊举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II7答案圈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II7答案圈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作文600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的作文600字II7答案圈

解析:II7答案圈

这是一道情境型材料作文题,作文题由引导材料、情境任务、核心主题、要求等几部分组成。II7答案圈

引导材料列举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的“潮”式表现。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叙述了中国传统文化被当下认同的社会现象:节目主持人以与先贤对话的方式介绍中国典籍、“中国节日”系列电视纷呈刺绣剪纸皮影等非遗元素亮点、故宫开发文创产品。第二层议论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潮”式表现的影响(作用):让中国故事融入各种当代元素,在年轻人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借以表达自我的方式。需要强调的是命题人故意在列举句现象后用省略号,是在暗示启发考生可以从其他角度个性化地认识与思考中国传统文化被当下认同的现象与作用,“也成为年轻人借以表达自我的方式”强调认同超越“认识层”,走向“行为层”。II7答案圈

情境是学校校刊举行主题征文活动,这是写作具体的情境的限制。情境设置相对宽泛,既没点明考生在学校类别(是初级中学、高级中学,还是大学),又没为考生设定身份(是学生,还是老师、职员),也没明确文体,只是确定了征文主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 。作文题形式上是情境型材料作文,实际上如同话题作文。任务是“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II7答案圈

核心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这是一个动词短语,动词“认同”就是“认可、赞同”,是材料的关键词,是写作的重点,“认同”的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下”是时间限制,这提示考生必须写“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被“认可、赞同”,而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至于“认同”的施动者是个人,还是集体,是国人,还是外人,没有限制,考生可以自由选择。II7答案圈

作文要求:①“结合上述材料”要求必须立足材料,联系材料,“用到”材料,不必被其捆住手脚,行文中可以由此及彼拓展开去,通过现象去联想、思考,或由现象深入本质挖掘,或由结果回溯原因探寻。②“你的认识与思考”:“你”强调考生在写作中的存在,“认识与思考”提醒了写作的基本方法,是对材料内容的“认识”与“思考”。“认识”侧重于理解,“思考”侧重于理性深入的分析,考生应从自己的积累、视角出发,表达作为当下年轻人的“你”对于材料的认识,深入透彻的思考题意,提出合理独到的见解,写出“你”的个性思考和真情实感。③“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选准角度”是提醒考生不需要面面俱到,可选取某一方面的启示构思作文。“确定立意”强调文章的立场清楚,观点明确。“明确文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符合作文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二是指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本次作文,试题对文体要求没有限制,甚至连“诗歌除外”的字眼也没出现。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自由选择文体。II7答案圈

参考立意:II7答案圈

(1)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当下认同,守好传统是根本。II7答案圈

(2)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当下认同,要守“本”也要赶上时代潮流。II7答案圈

(3)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当下认同,应多渠道多管齐下。II7答案圈

范文:II7答案圈

“金笼听”何及“林间啼”II7答案圈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这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一首《画眉鸟》,本诗借咏物以发感慨、论哲理。我尤其喜爱诗的最后两句,“金笼听”“林间啼”这两个形象的比喻用来阐释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非常合适。II7答案圈

曾几何时,传统文化被人为地披上神秘的面纱,放在高高的神坛上供人们瞻仰膜拜,引得一帮无识之士趋之若鹜,几乎是人手一本《易经》,开口便曰“诗云”。成人世界的疯魔,引发儿童世界的癫狂,一群群本该天真烂漫的孩子穿上不伦不类的“汉服”,行三叩九拜之礼,正襟危坐,一脸成人的伪正经。不良商家赚得盆满钵满,无良文人赢得前拥后呼,家长们忙得脚不沾地,孩子们累得苦不堪言。然而竟然有人将这种现象美其名曰“国学热”。II7答案圈

谬矣,如果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那我宁可不要。这与把画眉鸟整日关在金笼之中有何异?也许偶尔可以听见一两声美妙的鸟啼,但是长久下来,笼中之鸟终将失去活力,成了任人摆布的玩物。欠缺了正确形式的传统文化传承,就只能是一阵风,有点动静,然而收效甚微。这样的传承不是用力太猛,就是用力太偏。想听世间最美的鸟鸣,何不打开笼门,放画眉鸟回归山林?II7答案圈

想真正传承传统文化就要把它请下神坛,让它变得亲民,变得接地气,变得像吃饭穿衣一样自然而然。比如《经典咏流传》的出现,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流行乐,用歌声诠释诗词美。走下神坛的诗词,第一次让现代人觉得如此悦耳动听,和诗以歌的形式第一次让现代人不再觉得诗词佶屈聱牙,优美舒畅的歌声第一次让现代人感觉古诗词不再难以背诵。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全家人围坐,一起欣赏,一起背诵,一起吟唱,潜移默化中传统文化就在最大范围内传承开来。II7答案圈

我们传承传统文化,不是要传承古人的形式,而是要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是要把现代人都变成道貌岸然的“士大夫”,而是要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培养我们的爱国热情,锻造我们永不屈服的铮铮铁骨。II7答案圈

身处新时代的我们,没有必要纠结于该不该传承传统文化,也没有必要犹疑于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更没有必要担心传承是不是复古。我们应该有一种文化自信,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古为今用的心态,去粗取精的挑剔,将传统与创新结合起来,将形式与内容融汇起来,不断思索如何用更好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浸润在传统文化的阳光之中。II7答案圈

发表评论
已有0人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申明 网站地图

备案号:鄂ICP备20003817号-2 联系方式:2645034912@qq.com

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内容均是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本站仅提供内容展示服务,不承认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