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
(1) 自拟题目;
(2)不少于800字。
解析:
今年的作文题相较一模二模都要简单一点,我们可以用“两步法”来审题立意。
第一步:抓关键词
我们首先要看到思辨的切入点“感到担忧”和“觉得正常”,然后再带入前面的现象“小时候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就是说,我们要在对这一现象“感到担忧”和“觉得正常”这两点上展开分论。
第二步:找关系
在确立分论的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去讨论四个方面的问题:为什么“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为什么“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为什么对此现象“感到担忧”;为什么“感觉”此现象正常?
“小时候喜欢发问”,因为孩童的好奇心和对话欲都很强,遇到想不通的就会发问。天真活泼的内心还没来得及被世俗浸染,没有因喜于发问而产生的内心障碍。
“长大以后往往看重结论”,因为长大的过程中被世俗的功利观念浸染,遇到问题时,并不想经历发问、思考到得出结论过程。更有甚者会选择逃避问题,逃避过程,只想要结论。功利的观念带来了这样浮躁的心态,并进一步产生了以发问为耻的心理,被异化了的自尊心取代了好奇心。
通过“小时候喜欢发问”和“长大后往往看中结论”的归因探索,我们会发现韩愈那个时代“耻于相师”的现象,现代社会也有。
再来看“感到担忧”,是因为这样的现象反映出人们长大以后抛却了好奇心,人际的隔阂也增加了对话发问的各式成本。
而“觉得正常”,是因为相比于小时候,长大以后我们可用于对话发问的时间和精力在剧烈地减少。在快节奏的时代,“喜欢发问”会被曲解为“没有做好准备”或者“外行”。在功利优先的环境中,“喜欢发问”反而会成为异类,因为大家都只看结论。
通过“感到担忧”和“觉得正常”的思辨,我们会发现长大以后我们往往丢掉了好奇心,也无法充分的对话,反而是仍然“喜于发问”的人会被认为是异类。我们丢掉了成长的初心。
备案号:鄂ICP备20003817号-2 联系方式:2645034912@qq.com
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内容均是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本站仅提供内容展示服务,不承认任何法律责任。